Perspective

Perspective

最後的聖人——王陽明

gh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朝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精通儒釋道三家之說,繼承前人思想提出「心學」概念。

關於王陽明這個人,大家肯定會或多或少了解一些,畢竟人家怎麼說也是與孔子,孟子,朱子等那一幫人並列的聖人,而且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位聖人。要知道,聖人可不是那麼好當的。能臣(此處只指有能力有算不上奸臣的人)年年有,奸臣也挺多,皇帝一到幾十年不等換一個。可聖人,那可是幾百年都不見得有一個。堪稱人類界的大熊貓。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大學者張載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王陽明的一生亦不為過。

1472 年,王陽明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境很是不錯。因此,他從小便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讀聖賢之書。但誰都沒有想到,這個讀聖賢書的小夥子也將成為聖賢,著書立說,受萬人敬仰,讓別人去讀他寫的聖賢之書。

我們都知道,所謂名人,即是在某一方面能受到社會上很大關注的人,但其他方面做的到底好不好我們不知道。而牛人,他們總是不拘泥於一條路,往往喜歡走出多條不同的道路。沒準人家今年學個小提琴,明年去學魔術,後年就跑到藍翔去進修挖掘機專業。幾年之後...... 人家直接表演一個用挖掘機來拉小提琴的魔術。

牛人就是這樣。我們的王守仁先生自然也是不甘人後,從小便與眾不同。當同齡人在誦讀聖賢書時,他卻在告訴父親王華說他想成為聖賢。這可給他爹嚇得直接打了他一頓,大概就是小小年紀不學好,整天想這些亂七八糟的。但王守仁之所以能成為聖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毅力,通俗來說就是有著一股勁。曾經的他為了探究朱聖人朱熹所言的「格物致知」到底是怎麼格的,格的什麼物,格完之後又能收穫什麼。他選擇從院中的竹子入手,必經人家說理存在於世間萬物之中。他辦理條板凳就在那兒格,格了幾天什麼也沒格出來,還把自己格病了。他的父親也因此十分擔心。為啥?就因為這!

王守仁本名王雲,據說他知道五歲還不會說話,這可把王氏一家子急的啊遍訪名醫,卻無法弄清其中緣由。後來有個道士前來,提議把「雲」字改為「守仁」。說來也巧,改完名之後不久王守仁就能口齒伶俐地說話了。

王守仁同時也熱愛騎射,就跟明武宗朱厚照一樣。關鍵在此方面他的造詣依舊不淺。曾經有位武將看他不順眼,想羞辱他一頓卻又找不到把柄,想來想去就只能想出一條餿主意,請王大人在將士面前展示射箭。王守仁在那時又不是武將,還常年患有肺病,身體可以稱得上瘦弱。但王守仁是什麼人啊,從小立志報國的他精通騎射,這都會了,又豈會被區區射箭難住。他拉弓,搭箭,瞄準,放箭。重複三次,三箭全部命中靶心,軍中沉默過後一片喝采。

但在古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那讀書又為了什麼,大部分人都是為了得到頭上那頂烏紗帽。可名人是出名了,但仕途就說不準了。像李白,杜甫等人名氣與仕途簡直是成反比的。再來看王守仁,人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還榮封「新建伯」,就這兩個就足以讓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季度萬分。此外,他的成就可不止在仕途與學問上。看看人家寧王,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效仿朱棣,起兵叛亂,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成為九五之尊。可剛奇兵就遇上了王陽明,他先是用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寧王的追捕,又靠著精湛的畫大餅技術迅速拉起一支軍隊(質量無法保證,但氣勢上足夠了)。至於畫的什麼大餅?我相信無非就是平叛之後重重有賞。國家大義那種東西往後靠靠,要靠這玩意大概率拉不到幾個人。就這樣,靠著這支雜牌軍,他是如何平叛的呢?答:知行合一。實際上就是玩陰的。兵力不如你,後期不如你,士氣也不如你,怎麼辦?沒事兒,王大人玩陰的。你哪裡弱我往哪裡打,我哪裡強就用那裡打。整天就是偷襲,甚至還發假告示假公文,搞的對面那叫一個人心惶惶。啥?你說這樣不講武德?可是對面是叛賊誒,連「德」都不要了,自己再講武德就有些弱智了。

至於平叛之後的事在上篇文章中也提到了,這裡就不過多贅述。

嘉靖二年(1523)三年一度的會試舉行。令人詫異的是,最後一場的策論題竟然是讓考生對心學做出評價,這一舉動無疑惹怒了眾多王門學子,因為當時的正統學說是程朱理學,“心學” 在那些迂腐的官員當中不過是旁門左道,甚至是異端邪說,極有可能造就社會不穩定因素(說你呢何心隱)。考試中有一位叫王珊的王門學子直接擲筆而去,許多人都為他的行為感到惋惜,大好前程就在眼前,卻這樣白白浪費。但他卻認為如果做官要昧著良心批判師門,那這官不當也罷!另外,你猜王守仁是怎麼評價這件事的,他對此感到高興。因為這樣意味著心學開始逐漸被人熟知,不再只流傳於王門之間。這樣看來出題的人反而幫他無償且大範圍地宣傳了一波心學。

嘉靖六年(1527)六月。朝廷任命王守仁為南京兵部尚書,總制軍務,前往廣西平叛。本來這又是一次留下一段佳話的絕佳機會,可王守仁卻以身體不適來推脫。但朝廷不管,說讓你去就讓你去,再次傳詔。這下王守仁就推脫不了了,準備好後就出發前往廣西。可你猜怎麼著?當地叛亂的人其中兩個一聽來的人是王守仁,當即決定投降,剩下的人也逃進深山老林裡。看看,名氣大了就是好使,連解決事都不用那麼麻煩。

王聖人的心學不僅在國內有巨大影響(徐階也是王門的人),在漂洋過海後更是被眾多國家所推崇。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在擊敗俄國海軍後亮出一個腰牌「一生俯首拜陽明」、「陽明」即指王陽明。清朝末期,西方統治著踏上這片他們認為腐朽落後的土地上時,仍會驚嘆於這如此先進的思想。

王陽明的學說能夠跨越國界,經歷各種磨難後被另一種文化體系的人接納並認可,足以說明心學的可貴與強大生命力。這不僅是王陽明留下的極為珍貴的精神寶藏,也是中國人的驕傲。更使其無愧於聖人之稱。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